杨瀚森:以大个之躯融小球潮流,不做球队「特殊项」
- 发布于:2025-07-14 17:33:37
- 来源:24直播网
在 CBA 夏季联赛青岛队的训练馆里,21 岁的杨瀚森正用一记精准的三分球终结训练赛。这位身高 2 米 16 的年轻中锋落地时,球鞋摩擦地板的声响与场边教练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篮球理念碰撞的生动画面。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身高优势与小球时代的节奏要求时,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语气坚定:“小球是趋势,不能因为是大个就让球队适应我。”
这番话出自一位传统意义上的 “五号位” 之口,格外令人侧目。在篮球战术不断迭代的今天,“小球风暴” 早已席卷全球赛场 —— 快节奏攻防、空间拉扯、三分投射成为主流,传统中锋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。不少身高超过 2 米 10 的球员仍固守篮下,试图用吨位和护框维系自身价值,而杨瀚森的选择却截然相反:主动拆解 “大中锋” 的标签,将自己重塑为适配潮流的 “多面手”。
上赛季 CBA 常规赛,杨瀚森的数据单足以证明他的转型成果:场均 15.8 分 10.2 篮板 3.6 助攻 2.1 盖帽,其中三分球命中率达到 34.7%,远超联盟中锋平均水平。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策应能力 —— 在青岛队 “五外战术” 中,他多次站在三分线附近发起挡拆,利用视野为侧翼队友输送炮弹,场均 3.6 次助攻在全联盟中锋中排名第二。这种 “能里能外” 的特质,让他在面对广东、辽宁等主打快攻的球队时,既能作为禁区屏障单场送出 5 记盖帽,也能在转换进攻中奔跑全场完成追身三分。
但转型之路从未平坦。杨瀚森的启蒙教练回忆,刚进入青训体系时,他因体重超标,折返跑成绩常常垫底。为了跟上小球战术的速度要求,他用两年时间减重 15 公斤,每天加练 30 分钟敏捷梯训练,甚至主动要求加入后卫组的运球特训。“刚开始连教练都劝我,‘你站在篮下就能得分,何必折腾?’” 杨瀚森笑着说,“但我看过约基奇的比赛,他 2 米 13 照样能推快攻、投三分,凭什么我不行?”
这种 “不搞特殊化” 的觉悟,在团队协作中尤为珍贵。上赛季青岛队与浙江队的比赛中,最后两分钟双方战平,教练布置了一套小个子阵容的绝杀战术。杨瀚森作为场上唯一的中锋,主动跑到边线为后卫做掩护,随后迅速空切吸引两名防守球员,最终为队友创造出空位三分机会。尽管那记绝杀未能命中,但他的战术执行力让解说员感慨:“这才是现代中锋的生存智慧 —— 牺牲个人数据,成就团队赢球。”
杨瀚森的转型也折射出中国篮球新生代的思维升级。过去,“高大化” 一度是国内青训的执念,不少教练刻意让高个子球员远离外线技术,导致大批 “半成品” 中锋在职业赛场难以立足。而杨瀚森的成长轨迹打破了这种桎梏:16 岁接触专业训练时,教练就鼓励他参与后卫的传球训练;进入一队后,他主动研究字母哥的攻防转换脚步,甚至模仿库里的无球跑动路线。这种 “去标签化” 的成长模式,让他既能在 FIBA 赛场用传统背打碾压对手,也能在 CBA 快节奏对抗中灵活切换角色。
如今,杨瀚森的训练计划表上仍写着醒目的目标:将三分球命中率提升至 38%,场均失误控制在 1.5 次以内。“球迷总说我是‘中国版约基奇’,但我更想成为‘杨瀚森’。” 他说这话时,目光投向训练馆墙上的战术板,上面用红笔圈出的 “空间”“速度”“协作” 三个词,正是他对篮球潮流最生动的注解。
在这个强调个性的时代,杨瀚森的选择或许不够 “耀眼”,却充满职业球员的清醒:篮球从来不是个人秀,而是 10 个人的协作艺术。当更多年轻球员还在纠结 “我该如何被球队需要” 时,这位 21 岁的中锋已经懂得:真正的强大,是让自己成为球队体系里的 “必需品”,而非需要特殊照顾的 “奢侈品”。新赛季的 CBA 赛场,这个既能镇守篮下、又能驰骋外线的年轻人,无疑将继续书写属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篮球故事。

